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贾耽唐 730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05 【介绍】: 沧州南皮人字敦诗
玄宗天宝十载,举明经第。
精通地理学。
累擢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历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徙东道,召为工部尚书,旋为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
德宗贞元九年,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
每逢四方使者及自远方归者,必详问其山川土地终始,画陇右、山南图,及黄河经界远近,成书十卷。
顺宗立,进左仆射
王叔文等预政,屡移疾乞去,不许。
卒谥元靖
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0—805 字敦诗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明经第。
肃宗乾元元年(758)任临清尉,后迁河东节度副使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征拜鸿胪卿十一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782)徙镇山南东道兴元元年(784)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元年(785)出为东都留守二年义成军节度使
九年拜相,十七年封魏国公
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卒,谥元靖
生平见郑馀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权德舆魏国公贾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
日人内虎次郎有《贾魏公年谱》。
工诗尚书,擅长地理学。
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左仆射贾耽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字敦诗
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明经
累授汾州刺史
入为鸿胪卿
大历十四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兴元中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九年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魏国公
顺宗立
检校司空
左仆射
永贞十年卒。
年七十六。
太傅
谥元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抱真唐 733 — 7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3—794 【介绍】: 河西人字太玄
李抱玉从弟。
抱玉属以军事,授汾州别驾
代宗抱真策,平濮固怀恩叛,更授泽州刺史
德宗立,授检校工部尚书,领昭义节度使
建中中,败田悦,又进检校尚书右仆射
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义阳郡
喜士,闻士贤者,必欲与之游。
晚年好方士,服丹丸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说中唐 740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00 【介绍】: 宗室,字岩甫
李神通裔孙。
以门荫历仕,累转御史中丞太原少尹,迁汾州刺史
德宗时河东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
精于职,晚被疾,不能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曹州南华人字士昭
刘晏兄。
代宗朝,官户部郎中,出为杭州刺史
德宗建中中,为汾州刺史
刚肠嫉恶,历典数州,皆为属吏所惧。
建中末,召为御史大夫
宰相卢杞惮其严,更荐河南尹于颀代之。
潮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代病中唐 ? — 8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
台州天台人俗姓陈
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故本名不显
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
登戒后,历游观方。
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
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
后住晋州大梵寺
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
七岁丧父。
哀毁过礼。
服除白母。
求出家。
母意难之。
即断一指示所志。
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
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苦也。
故名。
久之游方抵淩郊。
河阳方苦旱。
适至因按经法。
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
果大霔千里沾足。
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
苗稼偃拔。
雉堞皆颓弛。
识者以为毒龙使然。
为持密语禳之。
自尔无患。
民立祠肖貌祀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结茅深𨗉以遁。
或有盗其所蓄者。
欲遽去。
而二虎据路口。
从他处归。
盗扣头陈悔。
慰喻之斥虎使去。
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
尤灵异。
神尧初起义师。
沮阴雨。
迷道于此。
而神阴助有功迹。
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
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
于是造庭对像语。
使从己受佛戒。
像忽颔首若许者。
旁顾神妇像略不动。
则毁撤之曰。
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
如此。
百姓以告太守
太守怒系之。
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
旬浃启视则兀尔禅寂自若。
众闻而坌至。
或击磬以出其定。
太守遣邀之弗听。
使再往。
约曰。
如必弗来者。
则断其头来。
谩斩一指付使者
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
仍徙大梵寺且营浮图。
以葬指节。
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积。
有忌者赂贫女。
以鸩酒进曰。
妾夫善酿。
今兹其酿诚加美。
和尚小酌。
以种福田。
经云佛不违众生愿。
惟和尚慈悲
曰汝非佛耶。
女喜尽以情告。
笑釂曰。
吾所坐地当裂。
徐视之。
果裂。
其毒气之酷可想见。
今俗以酒供养始此。
岁饥必募粮设会。
以饱饿者凡八设会。
而燕赵赖之。
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
别众跏趺。
如入禅定。
弟子疑其不灭。
列香华供养如常时。
阅一岁肤肉觉坚缩。
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
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
风雨莫之庇。
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
宣宗复教。
作亭徙置之。
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
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
史亡其名。
隐居兴元褒城中梁山言行直率。
不为世俗规矩所制。
饮酒啖肉自若。
其侪辈举非之。
然以齿腊之。
长。
获纪纲寺职。
而议论设施。
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
少年后生。
间有效其所为者。
上座闻而骇曰。
未得净心地。
何敢尔。
吾弟当以折伏之。
一日戒庖者。
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
独地坐掇枯骼腐胔。
铺饼餤裹食之。
如鲜美隽永物。
众环视哕呕不能已。
上座顾谓众曰。
汝等能食此否。
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
柳公仲郢
兴元时躬诣礼敬。
年八九十乃卒。
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
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髡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董叔经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德宗贞元三年,为检校太子左庶子
五年,为行军司马
累迁汾州刺史
宪宗元和元年,自秘书监京兆尹
寻卒于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永嘉人
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代宗大历二年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少禀志操。
自出家受具。
即习大乘无少怠。
游方抵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
研究华严。
通畅法界之指。
凡诸经论。
莫不弘阐。
大历二年
讨胜五台
驻锡华严寺
时五月
方坐夏堂中。
啜茶次。
老僧貌陋甚。
袒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
所持数珠。
借一
遽授之。
转盻间失老僧所在。
心以为异。
念曰。
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
而终获入圣寺者。
我其庶几哉。
间登般若经楼眺望。
适吉祥鸟。
翔舞虚空中。
羽毛茜绚。
鼓翼趋东北去。
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
朗照寺内。
久之而灭。
同房法等。
祝曰。
若果菩萨垂意者。
当再发。
果发如初。
因独往金刚窟致礼。
倦而假寐。
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
寤睹一翁。
形服殊古朴。
起执其手。
问何从来。
曰山外求粮来。
曰居何地。
台山
翁问
师何为在此。
曰久闻金刚窟。
故随喜来耳。
曰师欲困睡耶。
请就所止啜茶。
遂相持东北行。
距精舍。
翁扣门。
呼均提者三。
一童子应声出。
年可十四五。
发齐眉。
短褐才及胫。
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
因直升堂坐揖。
坐其傍。
童子进毕。
又进酥酪。
味隽永。
咽之神府澄爽。
而栋宇床座器用。
皆金玉迟象玳瑁物。
其华靡瑰玮。
槩非人间世也。
翁问所营治。
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
曰务求大乘。
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
且问齿腊。
曰三十一矣。
曰师纯淑如此。
自今至三十八。
则福根德芽。
茂殖于兹地矣。
遽起谢曰。
吾老倦欲偃息。
师可去。
请留一宿。
曰师有二伴待归。
可留邪。
且师执情未尽。
故欲留耳。
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
而伴亦安敢顾恋乎。
曰持三衣否。
曰受戒来持之。
曰又道执情当尽。
竟起挥手别。
方趋出。
翁曰。
听吾一偈。
即唱曰。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竟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呼均提送
且拊背再。
偕童子。
至金刚窟前。
问童子曰。
此寺何名。
童子曰。
师以为此窟何名。
曰名金刚。
曰金刚下有二字。
师能忆否。
曰无乃为般若字乎。
童子莞然曰。
此正般若寺也。
复唱曰。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真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忽然俱灭。
回望向遇翁处。
则白云荏苒。
而涌出地寻丈许。
成五彩霓。
有菩萨乘狮子其上。
而诸菩萨围绕四散。
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
无复见时。
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
亦诣窟礼敬。
而适与会。
问其所得。
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
因为陈述上事。
六僧怅惋。
尤知罪障所累
隐居山中终其身。
元和中
门人文一追状其事。
行于世。
释无著
永嘉人也。
识度宽明秉操贞礭。
留神大道约志游方。
抵于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
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
大历二年五台山
肆欲圣人之境界。
五月华严寺挂锡。
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
请看。
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
少顷而灭。
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现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
方坐假寐。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
巾裹甚异。
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用来居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
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东北。
见精舍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蹑躅而随。
至寺门。
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锦墩揖坐。
童子捧二瓯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豁悟宿事焉翁曰。
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腊几何。
三十一矣。
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
欲偃息也。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有执情在。
曰。
瞿昙弟子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俯听凝神。
谢曰。
蒙宣密偈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敢忘指决。
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
翁唤均提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
此何伽蓝不悬题额。
童子指金刚窟。
反问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惟忖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携童子手揖顾而别。
童子瞠目视如欲吐辞。
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㖟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悢悢盈怀歔欷不已。
叹曰。
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
犹在乎耳。
谛观山翁立处。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寻常许。
变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师子。
而诸菩萨围绕。
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
群像与偕灭。
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将还至窟前作礼。
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
诸僧奔走。
良久寂无所睹。
遂陈遭遇。
六人悔责不见圣容。
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
遂隐此山而终。
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
永嘉人
识度宽明。
秉操贞确。
留神大道。
约志游方。
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
研习华严之教。
大历二年
五台山
圣人境界。
五月华严寺挂锡。
于堂中啜茶。
老僧𥨊陋据北床。
问曰子从南方来。
还赍数珠请看。
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
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
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
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
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
悠飏少顷。
同房僧法等。
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现。
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
望中致礼。
方坐假𥧌。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异。
乃迎执其手。
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问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
何辄睡乎。
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东北见精舍。
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蹑躅而随。
至寺门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
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
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
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锦墩。
坐。
童子捧二瓯
对饮毕。
擎玳瑁器。
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师出家来。
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﨟几何。
三十一。
师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
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
从山外来。
困极欲偃息也。
曰。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
有执情在。
曰。
瞿昙弟子。
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
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
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
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
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俯听凝神。
谓曰。
蒙宣密偈。
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
敢忘指决。
翁唤均提。
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
至金刚窟。
反问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
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惟忖。
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携童子手。
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
如欲吐辞。
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
面上无瞋。
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
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
恍惚之间。
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怅怅盈怀。
歔欷不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业中唐 760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
商州上洛人俗姓杜
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
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
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
寻遍参名山圣迹。
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
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
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
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
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异光充室。
童年不戏弄。
行必直视。
坐必跏跗。
见者知其为法器。
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
本禅师
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年十二乃薙落。
阅讲席。
晓寤越流辈。
满年受具于襄州律师
明年夏。
乃为众阐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尔䌷译经律。
冬夏无所倦。
俄闻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礼。
躯干素颀硕。
大寂见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无佛。
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尝穷其说。
至于宗门即心是佛。
实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别更无物。
盖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则众生。
悟则是佛。
佛固不离众生。
离众生别无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由是顿悟。
悲喜交集。
泣曰。
谓佛道旷劫方成。
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
一切具足。
法从心生但有名字。
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既受记莂。
寻诣曹溪
礼祖塔。
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众欲举充两街大德。
非其志也。
时则相国李抱真
节镇上党
慕贤嗜善。
未尝有倦色。
坚以币请。
顾语其门人曰。
吾本以避京国浩攘。
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
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
又读大藏于清凉山金阁寺
凡八历寒暑。
俄振锡西河
众香寺
州牧董叔缠。
迎徙开元寺
从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它志。
岂吾缘法在尔耶。
遂领徒说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间。
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玺书起之。
辞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辞。
穆宗即位
尤渴瞻礼。
两街僧录灵准喻旨。
曰师绝尘物表。
秕糠世务。
因其理也。
然法委国王。
请师熟虑。
笑曰。
贫道何德。
累纡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见闻觉知。
性同太虚。
不生不灭。
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当知。
心性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寔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寿六十三。
腊四十二。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弘礼中唐 767 — 8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7—831 【介绍】: 博陵人字从周
进士
吕元膺守东都有功,擢汾二州刺史
田弘正表为魏博节度副使,于弘礼多所咨询。
穆宗长庆初华州刺史,改天平节度使
李听合师破李同捷
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军遂胜。
后改刑部尚书,复为东都留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郡望博陵
宪宗元和中,历司勋郎中汾州刺史
十一年,以检校右散骑常侍河东节度副使
能诗。
奉佛,事天台大师元浩,执弟子礼,抠衣捧席,侍奉唯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宪宗元和五年(810)司勋郎中
七年汾州刺史任。
十一年检校右散骑常侍河东节度副使
十四年撰《唐元诰和尚灵塔碑》(《金石录》卷九)。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五九。
崔恭奉佛,自称天台大师元诰门弟子,抠衣捧席,执礼
与古文家梁肃善,撰《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称其文“粹美深远,无人能到”。
全唐诗》存诗1首。
太原节度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汾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段文昌中唐 773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5 【介绍】: 齐州临淄人,客居荆州字墨卿一字景初
段志玄曾孙。
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穆宗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未几,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尚宽静。
文宗即位,拜御史大夫,俄出为淮南节度使,徙荆南
州或旱,祷必雨,或久雨,出游必霁,民歌颂之。
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5 字墨卿一字景初排行十九,其先邹平(今属山东)人。
世居荆州(今属湖北)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西川剑南节度使韦皋,官校书郎
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诏令段文昌重撰《平淮西碑》,以取代韩愈所撰碑词。
穆宗即位,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长庆元年(821)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卒于剑南西川节度使任。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4首。
文昌字墨卿
一字景初
西河人
元和中累转祠部郎中知制诰
穆宗立
中书舍人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表还政。
剑南西川节度使。
敬宗立
刑部尚书兵部判左丞事
文宗朝迁御史大夫
封安平郡公
检校右仆射平章事
淮南节度使
再徙镇西川
大和九年卒。
年六十三。
太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
恒州石邑人
俗姓杜
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
后住终南山智炬寺
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黄老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僧人
穆宗长庆初年长安两街僧录,奉诏往汾州开元寺迎请僧无业
又曾至襄阳
时人引其诗为佳句。
事迹见《宋高僧》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五七。
全唐诗》存断句2。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虢州弘农人
杨汝士子。
宪宗元和十三年,官大理评事
穆宗长庆三年,为大理司直刑部奏请其详定敕格。
武宗会昌中,为汾州刺史
又官主客郎中
有《荀子注》。
刑部尚书汝士子。
元和时大理评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谟唐 793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3—858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申之
魏徵五世孙。
文宗大和七年进士
杨汝士荐,为右拾遗
开成中,拜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
武宗即位,出为汾州刺史
宣宗即位,征为给事中,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成《文宗实录》。
户部吏部尚书
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与同列上前言事,谠言无所畏避。
官终守太子少保
有《魏氏手略》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3—858 字申之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臣魏徵五世孙。
文宗大和七年(833)进士第,累官右拾遗
开成元年(836),上疏谏纳李孝本女事,擢为右补阙,转起居舍人,拜谏议大夫
武宗即位,坐与杨嗣复李珏善,出为汾州刺史,寻贬信州长史
宣宗立,转、商二州刺史,征为给事中,迁御史中丞户部侍郎
大中五年(851)宰相
十一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后拜吏部尚书太子少保
十二年卒。
生平事迹详见《旧唐书》本传、《新唐书·魏徵》附、《唐诗纪事》卷五三。
善文能诗,所著颇多,有《魏谟集》10卷、《魏氏手略》2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字申之
司空魏徵五世孙。
进士第
文宗读贞观政要。
贤。
诏访其后。
杨汝士荐之。
累迁宏文馆直学士
武宗朝贬信州长史
宣宗即位
御史中丞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中十年剑南西川节度使。
召拜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
卒年六十六。
司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少玄中唐 795 — 81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817 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汾州刺史崔恭之女。
18岁嫁卢倕,随夫之任闽中
后家于洛阳
自称为玉皇侍书玉华君谪转人世。
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卒,传为升仙。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六七引《少玄本传》、《全唐文》卷七一七长孙巨泽崔倕妻传》。
全唐诗》存诗1首。
此诗有唐王损之注,题作《玄珠心镜》,收入《正统道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瞻隋末唐初 ?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2 【介绍】: 徐州彭城人字道洽
隋炀帝大业末,历华阴县太原县
李渊晋阳,以为咨议参军,出定西河,授西河通守
唐高祖武德元年,为浩州刺史封武陵郡公
以拒刘武周功,除太府卿
五年,拜襄州道行台兵部尚书持节山南道巡抚大使
寻除司农卿
后以本官检校安荆二大都督府长史、襄荆二州都督
太宗贞观五年,除荆州刺史
卒。
字几之
其先彭城
桂阳
太和初进士
又登博学宏词科
咸通中户部侍郎
翰林学士
以本官同平章事
中书侍郎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罢为荆南节度使
再贬驩州司户参军
僖宗立
康州刺史
量移虢州
刑部尚书召。
复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旷隋末唐初 ? — 633年2月2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骆氏
雍之咸阳人
少专儒素。
后从弘善寺荣师。
听大论。
年十六。
讲解通畅。
詶答泠然。
京师诸德推美焉。
然尤习定。
而不以时节方所
有间屡阅藏典。
坚持律业。
务行头陀。
以终其身。
且每以离著。
垂训门徒。
曰予惟生死滞著。
从无始来。
故受轮回。
以至于今。
中常怏怏。
欲以试之。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终南山四十里。
许于炭谷内。
脱衣挂树。
自刎而终。
当是时。
人无知者。
建至八月
乃始访得其处。
而尸完洁云。
汾州大乘寺有僧。
亡其名。
每以浊世难度。
誓必舍身。
期生安养
先为节食。
服香者屡岁。
于是卜日集众。
盛列幡盖导卫。
至于子夏学岩。
面西而立。
作佛观久之。
众唱善哉。
乃竦身高崖。
投于深壑。
望者见其至地。
犹能起坐。
及就视则已逝矣。
释法旷
姓骆
雍州咸阳人
少有异节。
偏爱儒素。
后听弘善寺荣师大论。
荣即周世道安之弟子也。
创染玄业便悟非常。
资学之勤不出门院。
年十六。
讲解前论道穆京华。
酬答冷然无替玄理。
专修念定无涉时方。
无量寿经世称难诵
闻试寻。
一日两卷。
文言闇了。
故其诵持罕有加者。
自尔藏经披读。
以为恒任。
文理所指问无不知。
顾诸布萨人多说欲。
乃自励心力立诵千遍。
数旬之间便得满愿。
性乐俭约不尚华靡。
故其房中无有毡席。
满院种莎
用拟随坐头陀行也。
勖诫门人惟存离著。
以末代根机随尘生染故也。
年登知命。
便袒三衣。
瓶钵以外一无受畜。
卓然正色懔洁风霜。
人有与语惟言离著。
至时分卫一食而已。
每曰。
余惟生死滞著无始轮回。
生厌者希死厌又少。
常怀怏怏欲试舍之。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终南山
在炭谷内四十里许。
脱衣挂树以刀自刎。
既独自殡无由知处。
诸识故等。
至八月中
方始访得其遗身颂云。
又近有汾州大乘寺僧忘名者。
常厌生死浊世难度。
誓必舍身。
先节食服香。
至期道俗通集。
香花幡盖列卫。
而往西山子夏学岩。
面西敛容。
众唱善哉。
咸送随喜。
乃放身悬壑。
至地起坐。
及众就视方知已逝。
博访遗身其类甚众。
且随疏出。
示为一例。
馀者盖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字南纪
进士第
少事韩愈,通古学,属辞雄蔚。
累迁左拾遗
敬宗好治宫室,极谏,坐言忤旨,出为兴元从事
文宗立,召为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
又擢知制诰吏部侍郎
李德裕辅政,出为汾州刺史,复改汾州司马
宗正少卿而卒。
字南纪
进士第
文宗朝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御史中丞吏部侍郎
出为汾州刺史
改州司马
绛州长史
大中时召拜宗正卿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袭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州安康人,祖籍陇西狄道字重光
初仕,历始安郡
炀帝大业末,城为萧铣所陷,署为工部尚书
武德初高祖召,遂归之,授柱国封始安郡公,拜江州都督,又转桂州都督
二十八年,政尚清简。
后入朝拜右光禄大夫、行汾州刺史致仕,卒于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